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婚俗简介
仡佬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数为579357。仡佬族因人数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族差异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县内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话。目前,仡佬族中大约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语。汉语是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衣语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三、四种语言。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仡佬族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在历史上,仡佬族先民婚俗颇有特殊之处。如《新唐书·南蛮传》记,南平僚(婚)法,女先以贷求男。此俗与当时汉俗“男先以货求女”的婚俗相异。其原因是“俗女多男少,妇人任役”。唐宋时期,仡佬族婚姻的封建等级制极严。《唐书》载:“谢氏族,法不育女。自出高姓,不可下嫁故耳”。在宋代,仡佬族青年男女可自由到山坡上对歌或“耍房”选择情侣。直到清末此习俗在遵义一带仍盛行。过去,许多仡佬族地区盛行姑舅、姨表婚的传统习俗。到了近代,仡佬族旧的婚制有很大改变。自近代以来,大部仡佬族婚姻习俗基本上同汉族。婚姻缔结听从父母之意见,请媒人上门提亲撮合。实行一夫一妻制。个别富户纳妾。
在婚姻禁忌上,仡佬族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在某些姓氏之间也禁止通婚。如道真县仡佬族韩何二姓不通婚。联姻程序及婚礼仪式,各地不尽相同。受《周礼》影响,一般有提亲、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6道程序。
黔北仡佬族新娘在出嫁前一二个月即停止农活,专门做针线,称为“赶嫁”。出嫁之前三五日,兴“哭嫁”,用哭嫁的唱词告别父母家人及尊亲外戚。亲友们则以钱物相赠,称为“包礼”。迎娶之日,女方家门边置两桶,盛满清水,一伙青年女子持瓢等候,一俟娶亲队伍到来,即舀水泼洒,淋湿以媒人为主的迎娶者,称为“打湿(实)亲”。迎娶者只有尽快冲进女方家,才能免于继续被水淋。出嫁时辰,新娘由本亲族妇女搀扶,辞拜自家祖宗、父母、尊长。将启程时,新娘丢一把新筷子在身后,然后由兄长或亲族长辈扶入花轿,由亲兄弟“送亲”到男方家。在男方家门口停轿,新娘下轿,陈酒脯奠神驱邪,称为“还车马”或“回喜神”。当天拜天地,拜祖宗。次日拜父母,拜其他亲人。夫妻不对拜。第三天,新郎新娘回拜娘家,称为回门。
仡佬族的家庭婚姻关系牢固,很少离异。配偶亡故,可以再婚。寡妇再嫁,同样受到亲友的尊重和社会舆论的理解。仡佬族允许“招赘婚”。一般是因为“膝下无子”,或虽有子而年幼,才招赘上门。入赘的女婿改从女方姓,所生子女也随女方姓。入赘女婿名份列入宗支,享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也受到亲友的尊重与支持。
仡佬族婚姻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以父系家长制的小家庭居多,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比较平等,个别地区也有妇女无权的情况。家庭财产由兄弟平均分配,已出嫁的女子无财产继承权,未出嫁的女子一般可分到一些财物,作为将来陪嫁之用。有的仡佬族地区在兄弟分家时,对幼弟稍予照顾优先分给房屋。父母须留一份“养老田”,由同住一起的儿子耕种,父母去世的治丧费用则由该子负责,并继承这份“养老田”。
仡佬族的古老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 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仡佬族的青年男女有情之后,就会摘下榕树叶,用角帕包着朝对方扔过去。这意味着爱情象榕树那样万古长青。过后,小伙子就会用红布包着一双筷子,去姑娘家求亲。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对姑娘父亲说:“阿格,明年我要到你家喝酒。”如果老人说:“不知道有没有酒,香糯还没有熟呢!”这表示八九不离十了。第二年,小伙子又提着酒壶来了:“阿格,我真的来喝酒了。”“要喝就喝吧!”
小伙子坐下后,姑娘的父母和兄嫂就会摆上酒菜,并请左邻右舍来喝酒“盘郎”。大家坐在桌子边,老人一边喝酒,一边颂扬古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事迹,对爱情中的种种丑恶欺骗进行鞭挞。当小伙子连声赞同,一再声明自己的诚意之后。大家就会盘问小伙子的具体情况,天南地北,无所不问。小伙子须谨慎小心回答。
如此盘问结束,亲事就算定了。第三年,小伙子仍旧是这个时间来到姑娘家,行“丢布礼”,实际上就是娶亲。小伙子打扮一新,手里拿着一段蓝色布匹,走到新娘家时,新娘迎出门来。新郎远远的将布匹扔向姑娘,姑娘的伴娘帮她将布匹围在腰间,新郎就可以接新娘回去了。新娘在这天要换三双鞋,早上起来时穿一双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了男方大门口要再换一双鞋。这意味新娘自出生以来,直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暇。
仡佬族婚姻缔结过程 仡佬族青年男女在赶场、过节等日子里互相认识后,若男方有意,就用红布或红纸包着一双筷子揣在对襟衣的胸口里,择日来到女方家,然后从怀里拿出那双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在女方家堂屋中的八仙桌上就走了,这是求婚礼,在仡佬族中叫做“送筷求亲”。女方家父母接着找亲朋好友商议,打听男方的情况后决定是否联姻。
过了半年左右,男方会带一壶特制的糯米酒来到女方家,将酒放在八仙桌上。这时男方会说:“大爹大妈,你家有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搭了一座红桥,想求大爹大妈把鲜花送给我拿回家去土栽,让她生根发芽,开出更美丽的花。今日我特提一壶酒来给老人家解解渴,以求老人家开金口。”待男方说完,女方父母就按事先商议好的对策来作答。一般有三种情况:
(1)若不同意这门婚姻,就说:“我家的鲜花若移到你们的寨上怕栽不活。你带来的好酒我们没福享受,你带回去吧。”求婚男子得到这样的答复却不能生气:“多谢老人家指教。衷心祝福你们家这朵花能栽到土肥水足的花园里!”然后,在女方家草草吃一顿便饭即将那壶糯米酒拎回家。
(2)若女方对这门亲事还不能决定,须对男方进一步了解时,女方父母就说:“你这糯米酒还没熟透,留它再窑两年吧。”求婚男子听了这句话就留下来吃顿饭,然后把糯米酒留在女方家回去了。过二、三个月后再找人到女方家询问情况。
(3)若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女方父母就会很高兴地说:“多谢你的好酒,我们一起分享吧。”接着拿来三个大碗,将糯米酒倒在碗里,由女方父母先喝上一口,然后依次递给在座的亲朋好友轮流喝,直至酒被喝光。喝完酒后,女方父母发话了:“你带来的美酒味道好极了,甜透了我们的心。愿你们的日子像这神仙酒一样醇香。”这天,女方家要摆一桌酒席来招待男方,隆重的宴席会有清茶、白酒、扣肉、油炸食品、干鲜果品、凉拌拼盘,还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美食。席间要唱歌来助兴,主要是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出题唱问,男方要以歌作答。目的是要考男方的知识、人品及技能等。其内容主要有仡佬族祖先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季节)栽种、收割等等。被求婚的女子则和女伴们躲在房间里偷听,看看男方是否聪明,人品如何,有无工作技能及谋生的本事。至此,这们亲事就算大功告成了。
再过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男方就要准备接新娘回家了。在选定吉祥的日子后,男方要提前两个月带着一包红糖到女方家去报喜并将吉日告知女方。这样,双方就准备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喜庆日子到了,这天,新郎哥会带上几个男伴(主要为男歌郎)穿着传统的仡佬族服饰,拿着一匹自织自染的蓝土布、一袋红糖、一壶糯米酒、一只大公鸡、一肘猪肉和十二个糯米粑前来接亲。待到达女方家里男方会将所带来的肉、酒等交给女方亲朋。新郎和男伴则要拿着那匹土布站在门前庭院中央迎接而不能直接进入女方家大门。这时十来个着盛装的姐妹会和新娘一同迈出家门。待新娘站停后,新郎随即把已挽成绣球状的蓝土布的一端抛给新娘,围护住新娘的姐妹们会接住这抛过来的绣球并迅速将它解开,拴在新娘的腰上。这时,新郎会适时牵起绣球的另一端拉着新娘回男方家。到了新郎家不用拜堂而是直入洞房。至此,良缘结成。
在历史上,仡佬族先民婚俗颇有特殊之处。如《新唐书·南蛮传》记,南平僚(婚)法,女先以贷求男。此俗与当时汉俗“男先以货求女”的婚俗相异。其原因是“俗女多男少,妇人任役”。唐宋时期,仡佬族婚姻的封建等级制极严。《唐书》载:“谢氏族,法不育女。自出高姓,不可下嫁故耳”。在宋代,仡佬族青年男女可自由到山坡上对歌或“耍房”选择情侣。直到清末此习俗在遵义一带仍盛行。过去,许多仡佬族地区盛行姑舅、姨表婚的传统习俗。到了近代,仡佬族旧的婚制有很大改变。自近代以来,大部仡佬族婚姻习俗基本上同汉族。婚姻缔结听从父母之意见,请媒人上门提亲撮合。实行一夫一妻制。个别富户纳妾。
在婚姻禁忌上,仡佬族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在某些姓氏之间也禁止通婚。如道真县仡佬族韩何二姓不通婚。联姻程序及婚礼仪式,各地不尽相同。受《周礼》影响,一般有提亲、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6道程序。
黔北仡佬族新娘在出嫁前一二个月即停止农活,专门做针线,称为“赶嫁”。出嫁之前三五日,兴“哭嫁”,用哭嫁的唱词告别父母家人及尊亲外戚。亲友们则以钱物相赠,称为“包礼”。迎娶之日,女方家门边置两桶,盛满清水,一伙青年女子持瓢等候,一俟娶亲队伍到来,即舀水泼洒,淋湿以媒人为主的迎娶者,称为“打湿(实)亲”。迎娶者只有尽快冲进女方家,才能免于继续被水淋。出嫁时辰,新娘由本亲族妇女搀扶,辞拜自家祖宗、父母、尊长。将启程时,新娘丢一把新筷子在身后,然后由兄长或亲族长辈扶入花轿,由亲兄弟“送亲”到男方家。在男方家门口停轿,新娘下轿,陈酒脯奠神驱邪,称为“还车马”或“回喜神”。当天拜天地,拜祖宗。次日拜父母,拜其他亲人。夫妻不对拜。第三天,新郎新娘回拜娘家,称为回门。
仡佬族的家庭婚姻关系牢固,很少离异。配偶亡故,可以再婚。寡妇再嫁,同样受到亲友的尊重和社会舆论的理解。仡佬族允许“招赘婚”。一般是因为“膝下无子”,或虽有子而年幼,才招赘上门。入赘的女婿改从女方姓,所生子女也随女方姓。入赘女婿名份列入宗支,享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也受到亲友的尊重与支持。
仡佬族婚姻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以父系家长制的小家庭居多,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比较平等,个别地区也有妇女无权的情况。家庭财产由兄弟平均分配,已出嫁的女子无财产继承权,未出嫁的女子一般可分到一些财物,作为将来陪嫁之用。有的仡佬族地区在兄弟分家时,对幼弟稍予照顾优先分给房屋。父母须留一份“养老田”,由同住一起的儿子耕种,父母去世的治丧费用则由该子负责,并继承这份“养老田”。
仡佬族的古老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 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仡佬族的青年男女有情之后,就会摘下榕树叶,用角帕包着朝对方扔过去。这意味着爱情象榕树那样万古长青。过后,小伙子就会用红布包着一双筷子,去姑娘家求亲。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对姑娘父亲说:“阿格,明年我要到你家喝酒。”如果老人说:“不知道有没有酒,香糯还没有熟呢!”这表示八九不离十了。第二年,小伙子又提着酒壶来了:“阿格,我真的来喝酒了。”“要喝就喝吧!”
小伙子坐下后,姑娘的父母和兄嫂就会摆上酒菜,并请左邻右舍来喝酒“盘郎”。大家坐在桌子边,老人一边喝酒,一边颂扬古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事迹,对爱情中的种种丑恶欺骗进行鞭挞。当小伙子连声赞同,一再声明自己的诚意之后。大家就会盘问小伙子的具体情况,天南地北,无所不问。小伙子须谨慎小心回答。
如此盘问结束,亲事就算定了。第三年,小伙子仍旧是这个时间来到姑娘家,行“丢布礼”,实际上就是娶亲。小伙子打扮一新,手里拿着一段蓝色布匹,走到新娘家时,新娘迎出门来。新郎远远的将布匹扔向姑娘,姑娘的伴娘帮她将布匹围在腰间,新郎就可以接新娘回去了。新娘在这天要换三双鞋,早上起来时穿一双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了男方大门口要再换一双鞋。这意味新娘自出生以来,直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暇。
仡佬族婚姻缔结过程 仡佬族青年男女在赶场、过节等日子里互相认识后,若男方有意,就用红布或红纸包着一双筷子揣在对襟衣的胸口里,择日来到女方家,然后从怀里拿出那双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在女方家堂屋中的八仙桌上就走了,这是求婚礼,在仡佬族中叫做“送筷求亲”。女方家父母接着找亲朋好友商议,打听男方的情况后决定是否联姻。
过了半年左右,男方会带一壶特制的糯米酒来到女方家,将酒放在八仙桌上。这时男方会说:“大爹大妈,你家有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搭了一座红桥,想求大爹大妈把鲜花送给我拿回家去土栽,让她生根发芽,开出更美丽的花。今日我特提一壶酒来给老人家解解渴,以求老人家开金口。”待男方说完,女方父母就按事先商议好的对策来作答。一般有三种情况:
(1)若不同意这门婚姻,就说:“我家的鲜花若移到你们的寨上怕栽不活。你带来的好酒我们没福享受,你带回去吧。”求婚男子得到这样的答复却不能生气:“多谢老人家指教。衷心祝福你们家这朵花能栽到土肥水足的花园里!”然后,在女方家草草吃一顿便饭即将那壶糯米酒拎回家。
(2)若女方对这门亲事还不能决定,须对男方进一步了解时,女方父母就说:“你这糯米酒还没熟透,留它再窑两年吧。”求婚男子听了这句话就留下来吃顿饭,然后把糯米酒留在女方家回去了。过二、三个月后再找人到女方家询问情况。
(3)若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女方父母就会很高兴地说:“多谢你的好酒,我们一起分享吧。”接着拿来三个大碗,将糯米酒倒在碗里,由女方父母先喝上一口,然后依次递给在座的亲朋好友轮流喝,直至酒被喝光。喝完酒后,女方父母发话了:“你带来的美酒味道好极了,甜透了我们的心。愿你们的日子像这神仙酒一样醇香。”这天,女方家要摆一桌酒席来招待男方,隆重的宴席会有清茶、白酒、扣肉、油炸食品、干鲜果品、凉拌拼盘,还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美食。席间要唱歌来助兴,主要是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出题唱问,男方要以歌作答。目的是要考男方的知识、人品及技能等。其内容主要有仡佬族祖先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季节)栽种、收割等等。被求婚的女子则和女伴们躲在房间里偷听,看看男方是否聪明,人品如何,有无工作技能及谋生的本事。至此,这们亲事就算大功告成了。
再过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男方就要准备接新娘回家了。在选定吉祥的日子后,男方要提前两个月带着一包红糖到女方家去报喜并将吉日告知女方。这样,双方就准备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喜庆日子到了,这天,新郎哥会带上几个男伴(主要为男歌郎)穿着传统的仡佬族服饰,拿着一匹自织自染的蓝土布、一袋红糖、一壶糯米酒、一只大公鸡、一肘猪肉和十二个糯米粑前来接亲。待到达女方家里男方会将所带来的肉、酒等交给女方亲朋。新郎和男伴则要拿着那匹土布站在门前庭院中央迎接而不能直接进入女方家大门。这时十来个着盛装的姐妹会和新娘一同迈出家门。待新娘站停后,新郎随即把已挽成绣球状的蓝土布的一端抛给新娘,围护住新娘的姐妹们会接住这抛过来的绣球并迅速将它解开,拴在新娘的腰上。这时,新郎会适时牵起绣球的另一端拉着新娘回男方家。到了新郎家不用拜堂而是直入洞房。至此,良缘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