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婚嫁习俗
畲族婚嫁简介: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畲族在送彩礼时,有一个仪式叫“考赤郎”。赤郎就是指送彩礼这天男家带去女方做菜的厨师。
送彩礼这天,新郎的叔伯带着歌手、厨师来到女方家中,奉上彩礼之后,带来的厨师要到女方家中厨房去做菜,“考赤郎”便开始了。女方将厨房用具全部收掉,厨师在厨房中先唱,唱一样东西女方给一样东西,厨师要唱40多句才能将所有用具凑齐。接着厨师开始涮锅,但女方早派人在一旁捣乱,不让厨师顺利完成涮锅,有的还将东西扔进锅中,给厨师添乱。厨师要想尽办法,快速将锅涮好,只要涮好锅放上肉,女方就不能捣乱了。但他们会很快在烧火上面给厨师设置障碍,将灶堂里淋上水,塞进湿柴,因此厨师要先准备好煤油、蜡烛等引火之物。只要肉放进了锅中,灶火点燃,厨师便算过关了。
结婚那天,招待客人的宴席一开始是空的,要新郎唱一样,女方才会端上一样。大家都是静静地等待新郎的歌声,新郎唱一句,厨师和一句。一唱一和,筷子、酒、菜就会应声而来。这就叫做“调新郎”。宴席结束,新郎还要一样样唱,唱一样,厨师来将桌子上的东西收去一样,直至全部收完。
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还要吃“千斤饭”。大家在桌子上放两把筷子,一碗饭,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腋下将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着低头衔三口饭,将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里,让她带到夫家去。据说,这三口娘家饭,年年能养一头千斤的大肥猪,所以叫“千斤饭”。
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
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
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
畲族婚俗文化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畲族有63万人。畲族自称“山哈”。对于畲族族源,学术界尚未定论,但普遍认为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时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宁畲族多为明初从福建迁来,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脚点。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畲汉人民由于长期交错杂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密切联系,畲族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汉族日渐接近。只是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还保留有本民族的特点。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等省。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畲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畲族婚俗特点: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畲族婚恋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受汉族的影响,畲族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从订婚到结婚有一套礼俗,如女方要索取聘礼,结婚要坐花轿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的婚嫁又发扬了古代的遗风,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结婚不讲彩礼,婚礼简朴。不过,过去的一些有趣风俗,如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有些地方还保留了下来。
做“表姐”是指凡定了婚期当年要出嫁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到亲友家走走,或外出游玩一段时间。出去的时候,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围裙,戴耳环、手镯,腰间还要系上结婚时用的长绸带。她到一个村子,那个村子的青年会主动陪她唱歌,一连唱上好几个晚上。善于唱歌的姑娘人人夸奖,不会唱的则会受到讥讽,因此每个姑娘在出嫁前都得学会唱歌。
做“亲家伯”说的是娶亲的前两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好歌手,作为全权代表,与媒人一起将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将新娘迎回来。这位歌手就是“亲家伯”。亲家伯来到新娘家里以后,村里的人也都赶来。这时,人们把椅子放在屋子的东座(即上席)让他坐,亲家伯为了表示谦虚,便将椅子放在西头(即下席)坐。请他抽烟时,他不能先抽,而要先敬新娘村里的人,连孩子都要敬到。总之,亲家伯要处处谦让有礼,否则,人们会在亲家伯坐椅下燃起爆竹,烧他的衣服。到了晚上,女家热情地款待亲家伯。饭后开始对歌。一问一答,内容不得重复,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才散。
畲族的传统婚俗实行族内婚,远房同姓同辈可嫁娶。嫁男和做两头家是畲族婚姻特色。男到女方落户,和嫁女一样,女方出给男家一定财礼,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样的姓,嫁来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视。做两头家即夫妻双方家庭都参加生产,赡养两家父母,所生子女多则再分出继承两边家庭。
畲族的婚礼的习俗和仪式特色较多,迎亲队伍到村时,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表示晚上要对歌;到中堂时,嫁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作揖,此仪式叫“拾田螺”,表示欢迎;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脚酒”;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午后,赤郎举行“借锅”仪式,赤郎端点红烛放有一刀肉和两块豆腐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用迷语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念不到就不拿出来,要全部重借。“借锅”意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请客人。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娶方家挑来的一只公鸡用以嫁方“请祖公”。杀鸡时,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罚一碗酒,姑嫂们往往要来耍,以便好罚酒作乐;晚宴举行敬酒仪式,女歌手端来一只点一对红烛放一对酒杯的桶盘,新娘姐妹提酒壶作陪。
酒席完毕后接着对歌,一直对到新娘快要起行。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汉、汉畲通婚已经成为正常的事了。
畲族婚嫁特色: 山歌为媒 在赶集的大路上,清澈的溪涧边;在田间,在亲朋好友家,互不相识的畲族青年男女相见之后,都会借助情歌,大胆直率地试探对方。有时是男的主动,更多的却是姑娘首先发问。畲族人民能歌善唱,有"畲族生来爱唱歌"之说。青年男女除通过父母定亲外,更多的是自由恋爱,选择对象,取得父母同意后,再托媒定亲。畲族青年选择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山歌为媒"。所唱的这类民歌,畲民叫情歌,也有叫缔结姻缘的"缘歌"。
新郎山歌唱得酒饭来 浙江省一些畲族地区,婚礼十分简单,结婚那天新郎要到女家迎亲,女家拿酒饭殷勤招待。但开始时桌子上空无一物,大家静静地等待着新郎唱山歌,想要什么唱什么,想吃什么唱什么,如要筷子则唱《筷子歌》;要酒则唱《酒歌》。新郎唱一首,厨师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所要的东西就应声而来,摆满一桌。吃完酒饭,新郎又得一首一首地唱,把桌子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一样一样来收席。这种习俗叫"调新郎",又叫"答歌"。
出嫁戴凤冠 准备去婆家的畲族新娘,打扮颇为别臻。发间扎着红色绒线的发髻盘在脑后,头上戴尖脚头冠;头冠外,扎四根用数百粒白色头玑珠串成的珠带,插着银钗;头冠下,披一条约一尺长 三寸宽的小红绫,显得艳丽夺目;一块圆形的银牌上,缠着三块小银牌,挂在额前。这就是凤冠。新娘还要戴耳环 银项圈,尤其是左手无名指上要戴一只九连环的银戒指。据说,这九连环戒指,是取其日后有九子十二孙之意。
离开娘家要吃“千斤饭” 梳妆打扮后的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要到中间"溜筷子"和吃"千斤饭"。这时,桌面上放着两把筷子,一满碗饭。新娘一手拿起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筷后,从新娘的腋下把筷子放回到桌上。然后,新娘低头弯腰把那碗饭衔上三口,吐在桌上的手帕里,由哥哥包好手帕,装进新娘衣袋带到夫家去。据说,新娘带去千斤饭之后,年年都能养一只千斤重的肥猪。
骂进婆家的新娘 福建省建阳一带畲族地区,新娘到男家时,并没有人来迎接。新娘站在院子中央,夫家的人和宾客早已避开,仿佛没有一人。新娘一到得先开口说话:"你家的人都死光了 "这时大家才出来回答:"就靠你来传宗接代哩 "然后新娘拜见翁姑,祭祀祖先神位,进入洞房,婚后三天,新娘便要下田劳动。
长夜对歌 畲族人举行婚仪时,喜宴上酒过三巡后,新娘要在一位嫂子的陪同下,向宾客们敬酒,身后的嫂子代她唱《敬酒歌》,这种仪式叫"举杯敬酒"。这时,新娘要接受长辈和宾客馈赠的红包,叫讨百家银。日后,用这百家银打成首饰给子孙戴在身上,预示着吉祥。 喜宴散后,摆开歌台,开始长夜对歌。这是畲族婚仪最热闹的场面。进行对歌的两名男女歌是由男女双方专门请来的。一般在宽敞的中堂进行,几里路外的畲族人都会来听歌。若歌手好胜,老少助兴,主人有意,有时对歌连续三昼夜。婚后,新娘在新郎陪伴下第一次回娘家时,还会被拦在路中对歌。对上,才让进村;对不上,还要朝他们脸上抹锅灰。当夫妻到了女家后,新女婿还要对歌一夜。 畲族婚俗中,对歌贯串始终,如不会唱歌,实在是寸步难行。
畲族在送彩礼时,有一个仪式叫“考赤郎”。赤郎就是指送彩礼这天男家带去女方做菜的厨师。
送彩礼这天,新郎的叔伯带着歌手、厨师来到女方家中,奉上彩礼之后,带来的厨师要到女方家中厨房去做菜,“考赤郎”便开始了。女方将厨房用具全部收掉,厨师在厨房中先唱,唱一样东西女方给一样东西,厨师要唱40多句才能将所有用具凑齐。接着厨师开始涮锅,但女方早派人在一旁捣乱,不让厨师顺利完成涮锅,有的还将东西扔进锅中,给厨师添乱。厨师要想尽办法,快速将锅涮好,只要涮好锅放上肉,女方就不能捣乱了。但他们会很快在烧火上面给厨师设置障碍,将灶堂里淋上水,塞进湿柴,因此厨师要先准备好煤油、蜡烛等引火之物。只要肉放进了锅中,灶火点燃,厨师便算过关了。
结婚那天,招待客人的宴席一开始是空的,要新郎唱一样,女方才会端上一样。大家都是静静地等待新郎的歌声,新郎唱一句,厨师和一句。一唱一和,筷子、酒、菜就会应声而来。这就叫做“调新郎”。宴席结束,新郎还要一样样唱,唱一样,厨师来将桌子上的东西收去一样,直至全部收完。
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还要吃“千斤饭”。大家在桌子上放两把筷子,一碗饭,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腋下将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着低头衔三口饭,将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里,让她带到夫家去。据说,这三口娘家饭,年年能养一头千斤的大肥猪,所以叫“千斤饭”。
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
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
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
畲族婚俗文化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畲族有63万人。畲族自称“山哈”。对于畲族族源,学术界尚未定论,但普遍认为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时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宁畲族多为明初从福建迁来,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脚点。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畲汉人民由于长期交错杂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密切联系,畲族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汉族日渐接近。只是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还保留有本民族的特点。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等省。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畲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畲族婚俗特点: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畲族婚恋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受汉族的影响,畲族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从订婚到结婚有一套礼俗,如女方要索取聘礼,结婚要坐花轿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的婚嫁又发扬了古代的遗风,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结婚不讲彩礼,婚礼简朴。不过,过去的一些有趣风俗,如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有些地方还保留了下来。
做“表姐”是指凡定了婚期当年要出嫁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到亲友家走走,或外出游玩一段时间。出去的时候,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围裙,戴耳环、手镯,腰间还要系上结婚时用的长绸带。她到一个村子,那个村子的青年会主动陪她唱歌,一连唱上好几个晚上。善于唱歌的姑娘人人夸奖,不会唱的则会受到讥讽,因此每个姑娘在出嫁前都得学会唱歌。
做“亲家伯”说的是娶亲的前两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好歌手,作为全权代表,与媒人一起将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将新娘迎回来。这位歌手就是“亲家伯”。亲家伯来到新娘家里以后,村里的人也都赶来。这时,人们把椅子放在屋子的东座(即上席)让他坐,亲家伯为了表示谦虚,便将椅子放在西头(即下席)坐。请他抽烟时,他不能先抽,而要先敬新娘村里的人,连孩子都要敬到。总之,亲家伯要处处谦让有礼,否则,人们会在亲家伯坐椅下燃起爆竹,烧他的衣服。到了晚上,女家热情地款待亲家伯。饭后开始对歌。一问一答,内容不得重复,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才散。
畲族的传统婚俗实行族内婚,远房同姓同辈可嫁娶。嫁男和做两头家是畲族婚姻特色。男到女方落户,和嫁女一样,女方出给男家一定财礼,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样的姓,嫁来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视。做两头家即夫妻双方家庭都参加生产,赡养两家父母,所生子女多则再分出继承两边家庭。
畲族的婚礼的习俗和仪式特色较多,迎亲队伍到村时,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表示晚上要对歌;到中堂时,嫁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作揖,此仪式叫“拾田螺”,表示欢迎;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脚酒”;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午后,赤郎举行“借锅”仪式,赤郎端点红烛放有一刀肉和两块豆腐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用迷语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念不到就不拿出来,要全部重借。“借锅”意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请客人。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娶方家挑来的一只公鸡用以嫁方“请祖公”。杀鸡时,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罚一碗酒,姑嫂们往往要来耍,以便好罚酒作乐;晚宴举行敬酒仪式,女歌手端来一只点一对红烛放一对酒杯的桶盘,新娘姐妹提酒壶作陪。
酒席完毕后接着对歌,一直对到新娘快要起行。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汉、汉畲通婚已经成为正常的事了。
畲族婚嫁特色: 山歌为媒 在赶集的大路上,清澈的溪涧边;在田间,在亲朋好友家,互不相识的畲族青年男女相见之后,都会借助情歌,大胆直率地试探对方。有时是男的主动,更多的却是姑娘首先发问。畲族人民能歌善唱,有"畲族生来爱唱歌"之说。青年男女除通过父母定亲外,更多的是自由恋爱,选择对象,取得父母同意后,再托媒定亲。畲族青年选择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山歌为媒"。所唱的这类民歌,畲民叫情歌,也有叫缔结姻缘的"缘歌"。
新郎山歌唱得酒饭来 浙江省一些畲族地区,婚礼十分简单,结婚那天新郎要到女家迎亲,女家拿酒饭殷勤招待。但开始时桌子上空无一物,大家静静地等待着新郎唱山歌,想要什么唱什么,想吃什么唱什么,如要筷子则唱《筷子歌》;要酒则唱《酒歌》。新郎唱一首,厨师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所要的东西就应声而来,摆满一桌。吃完酒饭,新郎又得一首一首地唱,把桌子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一样一样来收席。这种习俗叫"调新郎",又叫"答歌"。
出嫁戴凤冠 准备去婆家的畲族新娘,打扮颇为别臻。发间扎着红色绒线的发髻盘在脑后,头上戴尖脚头冠;头冠外,扎四根用数百粒白色头玑珠串成的珠带,插着银钗;头冠下,披一条约一尺长 三寸宽的小红绫,显得艳丽夺目;一块圆形的银牌上,缠着三块小银牌,挂在额前。这就是凤冠。新娘还要戴耳环 银项圈,尤其是左手无名指上要戴一只九连环的银戒指。据说,这九连环戒指,是取其日后有九子十二孙之意。
离开娘家要吃“千斤饭” 梳妆打扮后的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要到中间"溜筷子"和吃"千斤饭"。这时,桌面上放着两把筷子,一满碗饭。新娘一手拿起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筷后,从新娘的腋下把筷子放回到桌上。然后,新娘低头弯腰把那碗饭衔上三口,吐在桌上的手帕里,由哥哥包好手帕,装进新娘衣袋带到夫家去。据说,新娘带去千斤饭之后,年年都能养一只千斤重的肥猪。
骂进婆家的新娘 福建省建阳一带畲族地区,新娘到男家时,并没有人来迎接。新娘站在院子中央,夫家的人和宾客早已避开,仿佛没有一人。新娘一到得先开口说话:"你家的人都死光了 "这时大家才出来回答:"就靠你来传宗接代哩 "然后新娘拜见翁姑,祭祀祖先神位,进入洞房,婚后三天,新娘便要下田劳动。
长夜对歌 畲族人举行婚仪时,喜宴上酒过三巡后,新娘要在一位嫂子的陪同下,向宾客们敬酒,身后的嫂子代她唱《敬酒歌》,这种仪式叫"举杯敬酒"。这时,新娘要接受长辈和宾客馈赠的红包,叫讨百家银。日后,用这百家银打成首饰给子孙戴在身上,预示着吉祥。 喜宴散后,摆开歌台,开始长夜对歌。这是畲族婚仪最热闹的场面。进行对歌的两名男女歌是由男女双方专门请来的。一般在宽敞的中堂进行,几里路外的畲族人都会来听歌。若歌手好胜,老少助兴,主人有意,有时对歌连续三昼夜。婚后,新娘在新郎陪伴下第一次回娘家时,还会被拦在路中对歌。对上,才让进村;对不上,还要朝他们脸上抹锅灰。当夫妻到了女家后,新女婿还要对歌一夜。 畲族婚俗中,对歌贯串始终,如不会唱歌,实在是寸步难行。